查看原文
其他

晶研谈 | 专家分享:仿制药的晶型研究与专利挑战

结晶佬斯基 晶泰科技 2022-09-21



 仿制药的晶型研究要求

根据药物注册管理法规规定,仿制药在开发时也需要做晶型筛选和研究,方法和新药差不多,证明选用的晶型是合适的。不过有了新药的晶型文献和专利做参考,仿制药的晶型筛选要容易很多。FDA 发布了仿制药的晶型研究指南[1],CDE 也发布了类似的技术指导原则[2]

仿制药晶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制备质量稳定可靠的药物制剂,并且和原研药生物等效。仿制药不必选择和原研一样的晶型,但是需要在注册资料中给出充分的理由。晶型对药物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因为大部分药物的水溶性很差,不同晶型在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上有差异,会影响到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果每种晶型的溶解度都足够大,不影响溶出和药物吸收,固体制剂可以不控制晶型。另一点是晶型的稳定性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晶型转变可能会改变药物的溶出、颗粒粒径分布和稳定性。制剂中原料药的晶型由于辅料的干扰,有时很难检测晶型纯度,可以通过溶出度等间接方法来控制。晶型的变化只是药物分子在晶体中堆积方式发生变化,并不会改变药物的活性成分。


仿制药的晶型专利挑战

仿制药企业对挑战晶型专利比较感兴趣。国内大部分企业是做仿制药的,对于很多热门药物想仿制,常常被原研的晶型专利所束缚。以前有不少制药行业的同行咨询过,能否开发一种新的晶型,绕开原研药的晶型专利。

图1 不同形貌的布洛芬晶体,其实是同一种晶型

通过开发新晶型来绕开国外原研药的晶型专利非常有挑战性,原因有几点:

 1国外对晶型的研究很重视,一次全面的晶型筛选常常耗时半年,费用在 30 万美元左右,而且这样的筛选还不止一轮。国内有些药企想着花几万块钱搞出一个新晶型来,甚至一分钱不掏,想让别人帮忙试试,做出来再给钱。目前,在这方面研究舍得投入的国内药企不多,显然这样找到新晶型的概率是很小的。

● 2. 新找到的晶型一般是亚稳的,原研药的晶型筛选如果连稳定晶型都没找到,显然是非常失败的,概率微乎其微。亚稳晶型的稳定性评估是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晶型的转变不像化合物的降解,具有较大的随机性。有些样品存放几年都没有晶型变化,有些可能存放几个月就会出现晶型转变。如果稳定晶型可以使用,一般大家不会选择亚稳晶型。

● 3. 晶型的多少与化合物本身的性质很大关系。有些化合物到目前还没有发现过新晶型,有些化合物发现了十多种晶型,继续筛选还能发现新的 XRD 图谱的,差别太大了。对于有很多晶型报道的 API 可以尝试一下,如果晶型报道很少的 API,发现新晶型的概率,感觉和中大奖差不多。


如何绕开原研药的晶型专利

晶型专利并非绕不开,比如正大天晴就成功无效了勃林格殷格翰的噻托溴铵水合物专利。亚稳晶型一般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对于提高难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有利的。如果能解决稳定性问题,找到的新晶型用于制剂开发是很有希望的。

对于挑战原研药的晶型专利,笔者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 在化合物等相关专利中寻找线索

寻找晶型之前的专利,尤其是合成专利,看看里面是否有晶体的相关信息。晶型专利往往比化合物专利晚好几年才申请,这是国外制药公司的专利策略。化合物专利里,总有合成方法,精制方法等,这些方法里会得到固体产品,固体很可能是晶体。如果我们重复这些专利方法,得到了晶体产品,那么这种晶体的晶型按理是不该被专利保护的。因为合成专利里已经出现了该晶体,只是没有表征,后来的晶型专利就失去了新颖性。如果有人强调是无定型产品呢?这个与化合物有关,容易形成无定型的化合物我感觉是少数。此外,无定型产品很难实现 GMP 生产和用于下游开发的,比如会溶剂残留过高,产品质量波动大等等。

 2. 考察晶型专利是否有漏洞

有些化合物的晶型难以重复,每改变一下实验条件,出来的图谱可能就不一样。这样原研企业可能也难以确定产品是单一晶型还是混合晶型。如果原研不能证明这点,那么他们的晶型专利可能是无效的。前面提到,证明单一晶型最好的方法是单晶,而单晶有时无法得到,这样就留下了一个大漏洞。我们曾帮一个企业挑战一个原研的晶型专利。原研也没有得到单晶,晶体结构数据是通过粉末数据拟合的,专利里存在明显错误。我们根据实验结果,指出了原研晶型专利存在的漏洞,为晶型专利无效申请提供了依据。我们尝试培养单晶,不过只能得到溶剂化合物的单晶,无水晶型很难得到用于X射线单晶分析的大单晶。如果能通过实验,解出晶体结构,证明专利有错误,原研的晶型专利就很容易被无效掉了。

X射线单晶衍射需要尺寸比较大(≥0.1mm)的单晶样品才能分析,而有些化合物的晶体很难长大。如果得不到大单晶,可以考虑用微晶电子衍射(Micro-electron diffraction,microED),该技术可以分析较小的晶体,甚至可以分析纳米晶体的晶体结构。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我们培养单晶求得晶体结构的难度。

图2 晶泰科技电镜平台(Thermo Fisher Glacios 冷冻电镜)


仿制药企如何寻找新晶型

虽然原研公司对原料药开展过深入的晶型筛选和研究,仿制药企业发现新晶型的概率很低,但是捡漏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发现新晶型的机会在于以下几点:

 1. 考察原料药是否存在多晶型的潜力

有些化合物至今尚未发现过多晶型,有些化合物却报道了十多种晶型,这与化合物形成氢键能力、柔性等有关。对于已知存在多晶型的化合物,再发现新晶型的概率可能会大一些。晶泰科技基于人工智能的晶型预测(CSP)平台能够对目标分子在指定晶体空间进行全局搜索,预测该空间内所有热力学稳定的晶体结构并进行稳定性排序。据报道,该晶型预测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可以作为仿制药晶型筛选的参考,减少实验的盲目性。

● 2. 突破常用筛选方法的局限性

晶型筛选这一行有句名言:筛选发现的晶型个数与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成正比。原研药企在晶型筛选上的投入是有限的,新药研发阶段时间线很紧,不太可能覆盖全部可能形成新晶型的实验条件。笔者在药企工作时,读过很多晶型筛选报告,国内外公司的都有。筛选报告是客户提供的,有时让我们再做一轮筛选,有时让我们开发结晶工艺,所以以前的筛选报告会发给我们参考一下,不存在泄密的问题。各个公司做晶型筛选的套路大同小异,常用溶剂和结晶方法都差不多的。


如果仿制药企业想发现新晶型,必须另辟蹊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a. 结晶溶剂

由于溶剂残留的限制,药物结晶常用的溶剂只有五六十种,筛选时往往只从这些溶剂中选择。而工业上可用的溶剂有上千种,如果只是为了得到新晶型, 可以不考虑残留问题,这些溶剂都可以用于筛选。除了有机溶剂外,还可以用表面活性剂或者高分子材料的溶液作溶剂,表面活性剂或者高分子材料起助溶剂的作用,可以大幅提高原料药的溶解度,也会影响到晶体的成核,有利于形成新晶型。对于容易形成溶剂化合物而且水溶性差的化合物,这种溶液比较有效。

很多时候的结晶需要用到两种或者更多种溶剂的组合,此外溶剂之间的比例也会产生显著影响。这些溶剂及其组合会产生十万种以上的结晶溶剂,显然没有公司能把这些溶剂条件全部筛选完。

b. 结晶方法

用的结晶方法包括:冷却、蒸发、溶析、蒸汽扩散、混悬、熔融结晶、加热转晶、升华、溶剂合物脱溶剂(包括水)、盐析、改变 pH、机械作用(研磨、粉碎等)和冻干[3]。不常用的还有喷雾干燥、凝胶结晶等。这些结晶方法再与上面的溶剂数量结合,产生的可能的实验条件会达到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化合物加热时比较稳定,优先考虑熔融结晶的方法。在溶液中,亚稳晶型由于溶解度大,会先溶解再以更稳定的晶型析出(溶剂介导的转晶),因而不容易得到。熔融结晶中消除了溶剂的影响,有利于得到亚稳晶型,常常可以发现比溶剂筛选法更多的晶型。热台显微镜是进行熔融结晶筛选新晶型的有力工具,可以直接观察到熔融体的结晶过程。DSC 可以检测晶型转化时的吸热或者放热现象,也常常用于熔融时的晶型筛选。

图3 热载台结构

 图4 搭配热载台和荧光模块的偏光显微镜

除了熔融法以外,真空升华法、超临界流体结晶法等也可以用于寻找新的晶型。真空升华法可以用来制备稳定晶型。

结晶过程中的过饱和度大小也对晶型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然而筛选过程中规模比较小,过饱和度很难控制,这使得实验的重复性有时比较差。特别是在缺少晶种的情况下,一些亚稳晶型难以重复。

图5偏光显微镜下的熔融结晶过程a→b→c→d

c. 功能化表面诱导成核

晶体的形成始于成核,可以通过特定的表面,比如高分子材料,诱导特定晶型的成核,从而得到新的晶型。结晶时,均相成核比较少见,需要过饱和度很高,溶液一般倾向于在容器壁上或者悬浮颗粒表面成核,从而析出晶体。将溶液与带有特定官能团的表面,比如高分子材料接触,就可诱导形成不同的晶型[4]。 

d. 晶型预测与结晶控制

目前大部分晶型筛选实验凭经验设计的,覆盖尽可能多的实验条件,感觉像是大海捞针。随着晶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可以根据分子结构预测潜在的晶体结构,找出能量最低的稳定晶型,可以大大减少晶型筛选的盲目性。不过预测出来的晶型,还是需要通过结晶实验来制备。溶质分子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晶型的影响,可以通过分子模拟来预测,如果能挑选典型的溶剂来进行筛选,可以大大减少筛选的工作量,我们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小结

新药的原料很宝贵,可以用于筛选的原料只有几克,单次实验用量都是毫克级,很难实现结晶控制。新药的研发时间很紧张,用于晶型筛选的时间也很短。对于仿制药企来说,原料供应要容易得多,时间也充裕。分析原研专利,尝试未曾考察过的实验条件,在结晶时严格控制过饱和度和晶体的成核,是有希望发现新晶型的。此外,通过分析原研的专利,找出可能涉及晶型的信息,研究晶型专利的破绽,也是突破晶型专利的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 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As: Pharmaceutical Solid Polymorphism Chemistry,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s Information,FDA,https://www.fda.gov/media/71375/download

[2]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化学仿制药晶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2021年第61号)

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0865981f43397249e373ee6d6e5bd66b

[3] Hilfiker, Rolf, and Markus Von Raumer, eds. Polymorphism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olid Form and Drug Development. John Wiley & Sons, 2019.

[4] K. Chadwick, A. Myerson, B. Trout, Polymorphic control by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A new method for selecting crystalline substrates, CrystEngComm 13(22) (2011) 6625-6627.


本文作者:何运良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结晶中心,在药物结晶方面有十余年的丰富经验,曾担任药企研究院结晶室主任、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研究工程师等职务,现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研究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